4月29日,以“魅力非遗 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山东省第六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淄博开幕。这场文化的盛宴,吸引了外界众多关注的目光。
(资料图)
来自英国的马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在淄博生活了8年时间,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明与友好。
对淄博而言,这样的好评,正变得越来越多。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为淄博点赞?
除了众所周知的厚道与人情味,其实还因为这里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
这里的一街一巷,都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历史与当下的变迁深入其中,宠辱不惊;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蕴藏着精彩的故事,塑造着城市的灵魂,润物无声。一座城市,有了历史,就有了底蕴;有了底蕴,就有了文化;有了文化,就有了灵魂;有了灵魂,一切都变得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一座城市的历久弥新
在淄博这片久负盛名的土地上,留下了千年行走的痕迹。一如4月26日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26日在其官方微信发布《致广大游客朋友的一封信》所说,这里演绎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盛况,诞生了太公封齐、管鲍之交、管晏辅国等故事,“成就了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美谈,孕育了《孙子兵法》《齐民要术》《考工记》《聊斋志异》等巨著,留下了齐长城、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世界足球起源地等文化遗存,陶琉文化、黄河文化、聊斋文化、渔洋文化等地域文化交相辉映,悠长的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可很多来淄博的人都不知道,“祖上曾经阔过”的淄博,近年来面对资源枯竭、技术工艺老化、产业人口外流等阵痛,以凤凰涅槃的定力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中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在这一过程中,淄博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1.04万家,化工园区由28个减少到6个,化工企业从1135家减少到524家。与此同时,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赋能传统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不仅如此,淄博还紧盯前沿,布局未来产业,打造智联汽车、绿色能源、数字农业、新金融、智慧物流等产业“新赛道”,引领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等“四强”产业不断向高端攀登。
历史的金戈铁马,文化的曲水流觞,经年的历史印记,斑驳中带着时光的沧桑。那一座座古建筑,一处处历史遗迹,穿越长长的时空,带着厚重的历史气息,在淄博各区县熠熠生辉。
世界文明屋脊上,多元的文化在淄博传承不息,风雨之后的沉静和安详,深深镌刻在这座城市的气质中。
稷下学宫遗址5号建筑基址
文化灵魂“三件套”
“陶瓷、琉璃、蚕丝织巾是淄博更具韵味的文化灵魂‘三件套’”。
《致广大游客朋友的一封信》中,将陶瓷、琉璃、蚕丝织巾定义为淄博文化灵魂“三件套”。这一概念在众口交赞中迅速出圈,也让淄博得以“升维”。
文化是城市最大的不动产。正如著名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书中所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新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这三个基本使命,也正是文化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追求的终极目标。
陶瓷、琉璃、蚕丝织巾的文化灵魂“三件套”,究竟隐藏着淄博怎样的城市文化?这座城市又以怎样的文化逻辑实现不断“升维”,在古老与年轻的双向奔赴中持续发展?
作为中国五大瓷都之一,淄博的陶瓷生产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李文化”,已有85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淄博日用陶瓷涌现出乳白瓷、鲁青瓷等代表淄博风格和特色的新瓷种,总产量一度列各大产区第3位,建筑陶瓷更是全国“三大建材基地”之一。如今,小到医用骨质瓷,大到航天器耐热材料,淄博人把祖先传下来的“土与火”的艺术带入高科技殿堂,实现了工业文化与当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如果说陶瓷代表了淄博绵延数千年的工业文化,那么琉璃则代表这座城市传承数百年的时尚文化基因。
1982年11月,博山大街一处施工工地了发现古代琉璃炉的遗址。经过国内著名的考古专家鉴定,该遗址的年代应属元末明初时期,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8年后的1990年,淄博举办首届陶瓷琉璃艺术节。至此,陶瓷和琉璃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折射出这座城市在实用与时尚上的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与陶瓷的注重实用性不同,琉璃自诞生之日起,便以观赏性而闻名,以其功能的不断变化引领美学时尚。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由淄博承接生产的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民族之花广场56朵琉璃浮雕,以其精湛的工艺、绝美的外形与独特的寓意而受到各级领导和国内外游客的交口称赞。
热播剧《大染坊》,则让淄博丝绸走出齐鲁,进入全国乃至海外视野。由此,原本难以登入大雅之堂的农耕文化,在淄博摇身一变,不仅孕育了众多丝绸历史文化遗迹,也让这里成为了多家国家级非遗项目和山东省老字号丝绸企业的聚集地。
淄博下辖的周村区,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於陵邑,是齐国纺织丝绸生产基地和丝绸集散地。这里从商周开始,便依托成熟的造丝技术和生产规模,成为丝绸文化的传播地和生产地;这里的丝绸从齐鲁腹地的“海岱廊道”,经长安或洛阳,远销波斯等地。直至清晚期发展为山东丝织业的核心,成为著名的“丝绸之乡”,蚕丝织巾至今备受追捧。以此为依托,发展出深厚的商业传统,也用丝绸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得益于陶瓷、琉璃、蚕丝织巾的分别代表的工业文化、时尚文化、农耕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储存、流传和创新,淄博展现出了极强的文化张力。秉持城市文脉与城市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淄博在传承文脉、塑造城市文化空间,凝聚城市认同方面不断耕耘,文化名城的吸引力显著提升。
让“城市的灵魂”更迷人
一座理想城市,不仅仅是“容器”,更是一个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生态系统。人与人相聚、面对面交往的价值,也是城市的本源价值之一。有了这样的本源价值,城市才有灵魂。
城市的灵魂如何体现?
从长远看,文化才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陶瓷、琉璃、蚕丝织巾的文化灵魂“三件套”背后,不仅隐藏着工业文化、时尚文化和农耕文化,还渗透着这座城市以开放、包容、诚信、重商构建起的城市文化基因。
作为齐国故都的淄博,被称为中国商业文明的起源地。这里曾是全国最大工商业聚集地,登顶世界第一经济中心;这里冶金、纺织、制车、制陶、铸镜等手工业兴盛至极,被誉为“东方古罗马”;这里是鲁商源头,亦是丝绸之路开端,天下熙攘,车马辐辏,商贾云集。
自古以来的殷实与芳华,氤氲着这座城独特的气质,也让其“升维”有着自身的逻辑。
将淄博放置在山东16个地市中,有一个明显的特质:传承千年的文化,与“老工业城市”的碰撞与融合,始终都在。历史文化与现代工业,在淄博,犹如人之双腿,分不清孰轻孰重,而这,也正是淄博“加速崛起”的“双重”资本。
几千年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淄博大地落地生根,焕发出勃勃生机。参差多态的文化,不仅成为淄博实现“强富美优”城市愿景的灵魂指引,也让这里成为每个人愉悦怀旧的人文之城。
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的重要部署,淄博如今正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标杆城市,主动融入“山东文脉”,积极构建“尼山淄水”交相辉映的格局。
对淄博而言,历史造就昨日的辉煌,如今需要把文化灵魂“三件套”保护好、发展好,让“城市的灵魂”更迷人。正如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副教授林玮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淄博从工业城市转向以现代服务业见长的城市,“要形成更富政策影响力的顶层设计,如何结合以齐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地域新路,还要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当下的淄博,正凭借着奋发向上的勇气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如历久弥新的文化灵魂“三件套”那般,拂去表面的尘埃,露出璀璨夺目的本来面貌……(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 王继洋)
制片人:李超
制作:王琛
值班主任:崔文涛
编审:牛长辉 董利平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纵横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2 联系邮箱:51 46 76 11 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