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铭记关怀 不负重托 感恩奋进」蔡东洲:牢记嘱托,让古蜀道文化绽放时代新韵

来源:四川新闻网    时间:2023-07-31 15:19:27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南充7月31日讯(记者 李婷婷 郭建坤)7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调研,本次考察调研的第一站便是广元市的翠云廊古蜀道。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广元蜀道研究会副会长蔡东洲承担了当天的讲解工作。翠云廊古蜀道有何特别之处?四川新闻网记者专访了蔡东洲教授。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蔡东洲(左)与剑阁县委书记杨祖斌行走在翠云廊

古树和古道,是生态文明的典范和标杆


(资料图)

总书记这次考察的翠云廊,是剑门蜀道的一段,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蔡东洲在介绍中主要讲了一幅图和四棵树。“这些古树和古道,它是一种生态文明的典范和标杆。”蔡东洲教授表示。

蔡东洲说,古蜀道是一条从关中平原穿越秦岭、翻越大巴山到达四川盆地的交通大动脉,蜀道开通于先秦,开辟于汉魏六朝,兴盛于隋唐两宋时期,完善于元明清。这些道路中它的主干道是北面的褒斜道和南面的金牛道。

“从宋朝到明朝再到清朝,古代大规模的种树,有确切记载的一共有6次。”在蜀道上的翠云廊,蔡东洲以“宋柏”为切入口,向总书记介绍了古代是怎样种行道树的。

历朝历代如何保护古道和古树?“从唐朝唐代宗开始到宋朝宋徽宗,如何下诏保护古木,再到明朝建州知州李璧是如何下禁令,禁止官方和民间砍树。到清朝中期的时候,这些建州各地的古树上,已经挂满了写有‘官’字的标牌,到光绪帝的时候,这些树就已经有自己的编号了。”

“蜀道它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对古树和古道的保护和利用,也就是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守护生态文明。”蔡东洲说。

研古蜀文化,怀历史之苍茫感岁月之悠长

今年61岁的蔡东洲,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究三国文化和宋元城堡历史。后来发现这两个文化与蜀道文化有重合,很多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古蜀道上。2017年,蔡东洲开始转向蜀道文化研究。

“我们对蜀道的调查研究大概有4个方面,第一个借力金生杨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蜀道行纪》,整理蜀道文献;第二个是2017年受省交通运输厅的委托和合作,对蜀道进行了考古调查,并且成果已经通过鉴定;第三个写了相关的论文,第四个就是调查研究了蜀道的相关问题。”蔡东洲介绍西华师范大学对蜀道文化的研究成果。

在整理清朝南部县衙档案时,里面就涉及蜀道的问题,还整理了地方上的古县志、古州志和古府志,即将出版的明朝的保宁府志,里面也涉及大量的古蜀道。“在给总书记讲解时,我也很好地利用了明朝保宁府志里面的材料,在此之前,已经对宋元城堡进行了长达10余年的调查研究。”据蔡东洲教授介绍,在进行宋元城堡的成果和国家立项之前,还对三国文化进行了深度调查。

同时,蔡东洲团队还研究了川陕苏区,川陕苏区从东到西既涉及红色文化、荔枝道、米仓道和金牛道。“从档案、方志、城堡、三国文化和红色文化调查来看,实际上也是涉及蜀道问题,只不过他不是专注蜀道,研究古蜀文化,有一种怀历史之苍茫,感岁月之悠长的情怀。”蔡东洲谈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阐释蜀道文化遗产的价值。

牢记嘱托,让古蜀道文化绽放时代新韵

如何把翠云廊古柏保护好、发展好、合理利用好,把优秀的古蜀道文化传承好、弘扬好?

蔡东洲说:“对于学者来说,要做两个方面的事情,首先要加强对它的基础研究,而且应该是多学科的基础研究,因为蜀道它不仅涉及历史考古、历史地理学、生物科学等等,涉及面很宽,所以要多学科地开展对蜀道的基础调查研究;在基础调查研究上,不管是陕西省还是四川省,都应该用更科学的手段,对古树和蜀道进行保护和文化传承。”

“古道或者是古树,都有数千年的文化,它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可以让学生进行研学游,让祖国的未来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蔡东洲说。

同时,蔡东洲表示,现在的古柏保护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因为不仅用到了垒土、搭架支撑、木兰维护、施药等传统的一些保护方法,还在科技的加持下,对需要保护的古树建立信息档案,二维码一扫所有信息、责任人全部都装到里头。

“现在是对古柏保护的全新时代,也是保护的最好时代。”采访最后蔡东洲教授说,蜀道文化纵向见证了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变迁,横向凝聚了广元儿女的共同情感,而翠云廊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让古蜀道文化绽放时代新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报道:

【铭记关怀 不负重托 感恩奋进】古蜀道翠云廊魅力何在? 远不止于“只此青绿”

【铭记关怀 不负重托 感恩奋进】蔡东洲:牢记嘱托,让古蜀道文化绽放时代新韵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纵横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2   联系邮箱:51 46 76 11 3 @qq.com